2025-08-18 21:05:16 作者:文/贾文婧 李亚辉 任善慧 图/贾文婧 李亚辉 来源:yl6776永利集团 浏览数:0
8月13日,yl6776永利集团“耕传农脉 译通古今”实践团在济宁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探索以英语为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国农耕文明的新路径。
数字赋能,英语活化农耕叙事
在博物馆数字化展区,团队重点关注的静态文物活化传播,借助AR等技术得以实现。以新石器时代石铲为例,其英语动态解说将先民垦荒场景转化为全球观众理解的生动叙事。数字化英语呈现有效跨越了语言障碍,从而使文物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团队特别研究了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该系统不仅为单件藏品提供中、英、日、韩等多语种详细解说,更通过链接同时期世界各地同类农耕工具进行对比,利用数字技术消融时空与认知壁垒,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直观感受中国农耕技术的独特贡献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成员详细记录了展示细节与观众反馈,并思考如何将此高效、直观、交互性强的模式,推广应用于山东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
精准译介,破解农耕文化密码
精准翻译承载厚重文化底蕴的农耕专有名词,是团队肩负的核心使命。为攻克这一挑战,成员们系统梳理并详实记录了各类农耕器具与文献术语。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深入探究其工作原理与历史演变脉络,探讨如何在英语中准确传达其功能与文化内涵。
针对农耕专业术语翻译中的难点,团队研讨形成了两种策略:一是“直译+详注”保留文化特色;二是寻找功能相近的西方农具进行“类比翻译”提升理解度。这一策略组合旨在精准传递中国农耕智慧精髓,同时确保跨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为讲好中国农业故事奠定坚实语言基础。
提炼智慧,寻求农耕文明世界共鸣
调研中,团队以英语传播为视角,着力挖掘农耕文明中具有全球共鸣的价值点。为此,团队将鱼台县稻作文化的生态智慧转化为英语案例,通过对比国际可持续农业实践,凸显中国经验的普适价值。
此次调研是yl6776永利集团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团队通过英语解码中国农耕文明,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为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提供助力,彰显了语言作为文明对话纽带的重大价值。